“后门杉树几千年,请得鲁班来造船,造得船来水上走,划船弟子保安康。”1月26日,古朴雄浑的龙船调伴随着激昂的鼓点与清脆的唢呐声飘荡在沙溪河畔,非遗学会三元分会的会员们在中山公园传唱《龙船歌》。歌声古朴动听,雄浑高亢,表达了三元人民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三元龙船歌写的是三明的地理风貌和古代的历史人物,唱起来很高亢、雄浑,一定要用本土方言演唱,又押韵,也很好听。”三元龙船歌传人林正棠介绍。《龙船歌》是三元区传统民间原生态歌谣,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三百多年,现流传于三元、梅列及周边乡镇一带,每年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四、初五、十三,三元区四坊八堡村民抬着龙舟纷纷下水,随着鼓点声、唢呐声,伴着划桨节拍,用当地方言唱起古朴动听、雄浑高亢的《龙船歌》,形成独特的端午民俗文化特色。
《龙船歌》内容大体可分为造船敬神祈福类、思圣贤赞英雄类、抒景赞志类等。在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水域时可以咏唱不同的主体,如逆水行舟或遇急流险滩时,咏唱雄壮高亢的歌曲;河面平缓时咏唱抒情歌曲;龙舟下水,敬神祈福时,则必须咏唱造船祈神的歌曲等。歌词讲究押韵,琅琅上口,别有气势,有鲜明的客家原始山歌的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和热爱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目前三元、梅列两区能用方言演唱《龙船歌》的人越来越少。“《龙船歌》是三元三宝之一,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龙船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让这一民俗奇葩,永远盛开。”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元分会会长林仁华说。
针对三元《龙船歌》濒临危亡现状,近年来,三元区投入10多万元对《龙船歌》进行收集和整理,新造龙船2艘,购置服装,拍摄用本地方言传唱的《龙船歌》录像等,2010年成功将三元《龙船歌》申报并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非遗演出中,《龙船歌》演唱获集体优秀奖;在三明市举办的首届客家山歌赛中,龙舟队表演获团体第三名;借助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栏目,拍摄《龙船歌》及龙船竟划演唱的盛况。此外在三元区实验小学、三明学院宣传《龙船歌》,并进行热烈的传唱活动;在城东村兴办《龙船歌》演唱的传习所,培养新人,让更多的人知道《龙船歌》、传唱《龙船歌》,让大家了解这一本地民俗传统文化,使之保留和传承下去。
三元历史悠久,古韵流长,《龙船歌》是历代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需要保护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杨开长 徐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