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雨笠作坊(何人/摄)
雨笠,俗称斗笠,笠麻。旧时人们上山下田耕种劳作,或赴圩赶集,必会戴雨笠,以遮风挡雨防晒,或作饰品。雨笠有尖顶、圆顶两种。圆顶油纸雨笠,竹篾编织上下两层,中间夹箬竹叶(俗称粽叶),上下敷上双层油纸,再漆上熟桐油。双坑雨笠织工精细,美观耐用。 雨笠编织材料采用生长1年以上的苗竹和桂竹两种,苗竹纹粗做笠底,桂竹纹细做笠面。竹料按雨笠规格裁成竹节,先用柴刀破成粗篾,要把篾片做得均细,用两把刀片固定在一木桩上成V形,称“剑刀”,V形可调节角度来决定拉出竹篾的厚薄度。把粗篾放在V形刀口上用力拉,就拉出均匀的幼细篾片了(苗竹厚粗,桂竹薄细)。 破好竹篾后开始编织雨笠的骨架。有一个圆顶雨笠状的模型,顺模型编织,苗竹骨架缕花呈大点;桂竹骨架缕花呈细小。雨笠两层间的油纸当地人称为“文化纸”,油纸裁好尺寸后泡在桐油里,捞起后风干。 桂竹雨笠架花纹细腻做成雨笠面,把油纸均匀地先铺上一层,有讲究的则铺两层。再把箬竹叶纵横有致地铺在前一层或两层油纸上,铺的时候要匀密才能挡水,再在箬竹叶面上铺一层油纸,把粗花纹的苗竹雨笠骨架夹上。夹好成形的雨笠上下两面边上取一条与两面间隙稍大的竹条,用彩色的塑料带编绕雨笠圆边固定。做好的雨笠用熟桐油敷在雨笠面上,用手搓均匀后挂到房屋的墙上或门坪里风干晒干,这样一顶精美的雨笠就做成了。 据了解,做雨笠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所有客家地区都生产雨笠,许多村民们以此为副业养家糊口,现在,戴雨笠的人少了。(郑纯兴 杨燕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