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客家博物馆入藏光绪八年(1882)“解元”匾额一方(如上图),该匾由社甸背翁屋的翁坤生先生所捐赠。匾额由五块木板拼接制作,长160㎝,宽60㎝,厚2㎝,红底金字,红漆、贴金略有脱落,边角剥蚀,文字保存相对完整。其边款如下: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倪文蔚为/光绪八年壬午岁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翁裕珍立 翻阅资料得知,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号豹岑,安徽望江人。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光绪八年(1882)时任广西巡抚。边款中倪文蔚的职务为“巡抚广西等处地方”,两者完全吻合。当时倪文蔚参与了抗法援越战事,故加有“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的名衔。 史料中关于翁裕珍的记载则比较少。据《清秘述闻续》卷八《乡会考官类八·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广西》记载:“考官:编修胡胜,字捷甫,顺天宝坻人,甲戌进士;编修庞鸿文,字絅堂,江苏常熟人,丙子进士……解元:翁裕珍,象州人。” 另据《光绪嘉应州志》卷二十《选举表·外籍》记载:“光绪八年壬午,翁裕珍,解元,广西省籍。”由此可知,翁裕珍当时在广西象州生活,异地参加科举考试,并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获中解元。 那么广西士子的功名匾额怎么会留在梅州呢?一般说来,士子应该在本籍本地参加科举考试,但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加大,加之分地定额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清代对异地科举采取了部分开放的政策。例如允许取得监生、贡生头衔而非直隶籍者参加顺天乡试。我们熟知的黄遵宪即是以“拔贡生”的头衔,于光绪二年(1876)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从此步入仕途。此外,还有允许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科举等措施。据翁坤生先生介绍,梅城翁姓由福建迁居而来,后来散居于揭阳、兴宁、广西等地。翁裕珍一支即由梅城发祥,在广西象州居住。那么翁裕珍在广西参加科举,其功名匾额在祖居地梅州被保留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翁先生还指出,翁裕珍取得功名后曾回乡祭祖。如此说来,这方“解元”匾应该是在那时制作,继而悬挂于祖屋之上,光耀门楣。这块匾额不仅是翁姓子孙在异乡客地辛勤拼搏的见证,更是客籍人士崇文重教的缩影。如今,这块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匾额入藏客家博物馆,继续彰显着那份荣耀与期许! (作者系史学硕士,中国客家博物馆文博馆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