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梅州妇女的首饰一般有簪子、簪花、扁簪、松蕾簪、银针、金钗、金凤、翠围、珠花、牙牌、大钏、毛锸、耳环、颈环等饰物,镂花错彩。清末民初,妇女由梳"高髻"改为梳"盘龙" (俗称"圆子")后,仍需"毛锸"等饰物。凡已婚妇女改长辫为梳髻后,均须加插银簪。 银簪为旧时已婚妇女常用的一种头饰。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在脑后盘结的发髻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插上一支银簪的习俗。这样的银簪一般多用银、铜或合金造成,有的用兽骨刻成,有钱人家喜用黄金锻造。其形状有长有短,大约10厘米,一头稍大一头尖利,并雕有花纹,精巧玲珑,其形状类似现在的"耳挖子"。一般情况下是插在发髻上,作固定发型或装饰之用,有时也用来搔头痒、挑指甲等,还可以用于防卫。如被毒蛇咬伤,可用银簪刺蛇伤处,防止蛇毒入心。此俗至今仍沿用。 银髻圈为圆箍形,多用银锻成,用来箍着盘绕在头顶上的头发,使髻形固定。 头帕又称头裙、头巾,俗称"篷(土音念东)头帕",即包头巾或戴头巾之意。旧时常用的帕有两种,一种是面帕(即毛巾面巾) ,供洗脸、洗身用。另一种是妇人家专用的"头帕" (即包头布)。这种 "头帕"不像"裙子",没有带子,只用方形布一块包扎在头或只包结在发髻上,为已婚妇女所常用。清人黄遵宪笔下的梅州妇女形象就是"篷头赤足,帕首裙身"。其形状和大小各地不一,梅县、蕉岭等地为方形,平远等地则为长方形。头裙制作精美,四周饰以花边,中间用 彩色丝线刺绣花鸟图案。戴时将帕折成三角形,包扎在头上或只包结在发髻上,用布质宽带系紧,既可遮阳挡风、抵晒御寒防尘,又可作装饰物,起女性帽子之用。系在胸前作围裙,干活时可以防脏,赴墟购物时还可作包裹小物件用。冬季或坐月子时可用以包头,防止受凉。它与畲族妇女的头帕颇相似。据《石窟一徽·礼俗》卷四载:"俗妇女冬日带帕,帕皆青布为之。"就整个梅州而言,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如有些地区妇女整年都有带帕的。帕的颜色,梅县妇女老者多用青色,年轻者多用蓝色,镶上白边。平远、大埔等地老年妇女则多戴黑色头巾。 (文章出自:房学嘉著《客家民俗》第一章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