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总策划、《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杨宏海和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深圳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建新做客深圳龙岗图书馆,开讲客家山歌文化论坛和客家文化产业论坛,与市民探讨客家文化产业发展。 杨宏海在深圳龙岗“客家文化产业论坛”发言 杨宏海、周建新出席深圳龙岗“客家文化产业论坛” 一、龙岗作为深圳客家大本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杨宏海教授作为地道的梅州客家人,对客家人特别是深圳龙岗客家人的形成背景有着比较深的研究。在2014年9月23日的“龙岗客家文化与相邻文化的比较研究”论坛上,杨宏海多次论及深圳龙岗的客家文化底蕴。他说,深圳的客家人是清代迁徙过来的,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年间,清朝政府为了抵制反清复明的海上力量,发布了沿海禁海令,要求沿海所在地、龙岗、东莞、惠州的村庄全部内迁50公里。直到康熙八年后,清朝政府再将大批兴梅、赣州、东莞等地区的客家人招垦至龙岗;30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圳改革开放,很多人来深建设特区,其中就包括不少客家人。 客家人迁徙来到龙岗,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创造了辉煌成就。在龙岗地区200多栋客家大屋中,罗氏建了鹤湖新居,曾氏建了大万世居,光是坑梓黄姓就盖了60多栋客家大屋。此外,龙岗客家山歌、舞麒麟、舞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龙岗客家先辈勤劳和智慧的体现。 杨宏海认为,龙岗客家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五点:崇文重教、勤劳节俭、爱国爱乡、包容开放、注重商业。“包容开放这一点在龙岗客家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杨宏海说,与梅州、赣州等地的客家文化不同,融入了海洋文化的龙岗,使得龙岗客家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包容的特征。 他举例说道,100多年前,清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后,当时的国人对外来文化十分抵制,但龙岗人却用宽大的胸怀容纳外国人来到布吉,在李朗村先后建起教堂、医院、小学、中学,乃至神学院。30多年来,来到深圳的新老客家人开拓创新,经商置业,努力奋斗,为深圳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深圳成为了现代客家文化的龙头。 二、龙岗近年对弘扬文化求学问道的关注 杨宏海认为,近年来龙岗正全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重视弘扬文化求学问道,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形成了文学创作、歌舞、原创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优势项目,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该区近年开展的客家文化论坛、“我的深圳故事”读书活动、南粤幸福活动周等活动,积极参与一年一届的客家文化节的承办,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讲学,畅谈客家文化,共同探讨本土文化的根源及发展,对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方面,龙岗区不断加大对咸头岭遗址、大鹏所城的保护开发,启动客家围屋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打造了布吉“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客家博物馆等,开文化产业先河,已经享誉海内外。再如,龙岗街道文体中心、客家民俗博物馆、龙园奇石馆等部门积极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挖掘和保护龙岗街道客家文化、龙文化和篮球文化三大文化品牌,积极培育和打造龙岗特色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龙岗区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如舞剧《大围屋》、电视剧《大鹏情缘》的创作等都引起文艺界广泛关注,《大围屋》自上演以来,反响热烈。此外,还有《盼团圆》《月光光》《今天的中国》《会唱歌的青青榕》等优秀音乐作品。 2014年9月,杨宏海出席“龙岗客家文化与相邻文化的比较研究”论坛。从左至右: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罗勇,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杨宏海,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教授谭元亨。( 刘太军摄) 《会唱歌的青青榕》剧照 《会唱歌的青青榕》剧照 省级非遗项目《舞龙》 省级非遗项目《舞龙》 三、杨宏海周建新讲文化产业与听众交流献策建言 杨宏海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主要是“无中生有”和“有中创新”。深圳早期的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旅游文化产业,是“无中生有”的成功范例;而台湾地区的“桐花祭”,是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有中创新”的成功典范。“每年4月的桐花祭,把观光、客家饮食、服装、工艺品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 周建新表示,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约9%。就龙岗而言,目前有文化产业园区18个,相关企业5095家,更有大芬、南岭、李朗、甘坑等产业集群代表,具有很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龙岗区乃至深圳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虽然本土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低水平阶段,但只要注重将客家文化的价值、形态附加在产业灵魂中,实现客家文化的产业化和经济化,客家文化产业就能拥有光明前景。 杨宏海向市民赠送《客家人》杂志 对话专家:客家文化的灵魂是向心力认同感 市民:两位专家,你们认为客家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周建新:价值观是灵魂和实质所在。客家人的价值观就是“认同”。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文化的灵魂就是向心力,认同感。 杨宏海:我补充一点,客家人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崇文重教”。“冇读书,冇老婆”、“夜光光,秀才娘”这些童谣,都是客家人崇文重教体现。 市民:两位专家认为龙岗区有哪些可以“有中创新”的客家文化产业元素?有何建议? 周建新: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在文化要素的提取。在甘坑客家文化小镇,有一个叫“喀啡”的咖啡馆,体现“客”字,就是注重细节内涵挖掘。此外,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改革开放,结合新客家人在发展中展现的精神面貌,才能使客家文化被更多人认同,其产业才能更具生命力。 杨宏海:很多深圳人认为在深圳买的“北京烤鸭”,比在北京买的好吃,我也这么认为。因为深圳的北京烤鸭结合深圳人的口味进行了创新。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应该在区域性、历史性和族群性上做文章,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走出客家,传导民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文化。 龙岗区对文化产业有了很好的布局,在整合资源上还需努力,要注重创新,要以“大龙岗”、“大客家”为根本,注重“新客家”特色的文化引领,多体现出现代元素,满足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