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村落门前,四世同堂。(拍摄于1913年前)
◎唐冬眉 王艳霞 约公元1850年,即清朝咸丰年间,深圳浪口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划完整的客家村落。
村中民居连排而建,一家挨着一家。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房屋的主体为砖瓦结构,部分人家的墙体用石料、青砖、泥砖或黄泥石灰混合土,房顶盖瓦。还有少部分的牛栏草屋用稻草编结铺盖,冬暖夏凉。村内巷道纵横,有的路段铺有石阶,排水、通风、采光样样俱全。浪口村民居装饰简洁、朴素大方、风格古朴。村前如所有客家村落一样,修筑有一个大风水塘,其面积足有两个篮球场大,寓意是水生财的好意头。在实际生活中用于养鱼、虾、鹅、鸭,种水浮莲喂猪等,旱时还可用于车水灌田,遇到急时可汲水防火。
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卫村庄的安全,村民陆续在村边的四个方位,建设炮楼4座。其中3座炮楼是当时的大户人家捐资所建,另外1座是村民集资而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座炮楼是4层建筑,平面为方形,边长约4米。炮楼周围用青石围砌,每层楼的窗口上方有火焰状云纹浮雕装饰,背面和南面顶部有两个镶嵌的彩鱼雕,起到排水和装饰作用。炮楼顶端外部四周均有一长方形凸起,上面有长方形炮眼,内大外小,起到打击入侵者和保护自己的作用。
到了清末民初,在浪口村的客家民居里,相继建起了3栋风格独特的西式洋楼。这3栋洋楼是吴氏海外子孙回乡定居后修建的,后来人们把这些楼称为“华侨楼”。“华侨楼”为两层建筑,外石内木结构,地面用砂石铺就。吴氏 宗祠旁边,有一栋“华侨楼”的正面墙上书写“瑞霭”二字。
浪口村人以耕种水稻、玉米、番薯为主。耕地主要是梯田,分布在村前村后的山沟之间。大块面积和成片的地不多,大块田的面积不过1~2亩,而小块的则只有几分或几厘。这些土地都是先辈们用锄头开垦,经过几十年的精心耕作而成。
村边的半山腰地(輋地)是村民各家各户开垦种植的果园。方柿子、沙梨、荔枝、龙眼、梅子、番石榴、菠萝、杨桃、香蕉、茶叶等更是房前屋后必种的经济作物。
村民购买生活日用品要去龙华、石岩、观澜三个主要墟集。(摘自虔贞女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