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须发都不剪,认为随意伤害身体和头发是不孝的举动。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当然,此“不剪”并非完全不动须发,而是一般在一个人12岁后不能再剪发。12岁为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每个人都有“完灯”一说,12岁虽然没有举行成人礼,但基本上可看做成人,从那以后都是不能剃头的。而且在旧时严格的时候还有规定,“肤受损者,不可应试”。也就是说你被官员打了扳子就不能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但在成人礼后也有特殊的情况可以剃头。比如打仗受伤,因为那是为君主尽忠,所以不受这个礼节的限制。当然你也可以违反,但会被认为不孝,虽然不会杀头,但一旦被扣上“不孝”的帽子,以后的人生也是生不如死了。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就可以从侧面看出在古代人们对须发的重视程度。 在清代,男女也是均蓄发留辫子。男人按满族习俗剃去额上头发,形成前额半圆形,将余发后梳成独辫垂于身后,讲究者以“松三馈”辫子为美。在河源客家地区,也有的人因头发稀少,便把成绺的假发掺和编成辫子,民间俗称“续帘子”。民国时期,因倡导剪发辫,大多数剃成光头,有剪成齐肩短发者,俗称“两道毛”。也有剪成分头和背头的,民间称之为“洋头”。年轻人有剪为平头的,俗称“娃娃头”。70年代以后,又有学生头、运动头。80年代后青年人留披肩发、梳把子,已不稀罕,人们把新潮发式中的轻松式、休闲式、波浪式戏称为“母鸡窝”,把飘逸式、俊逸式呼为“重檐歇山式”。 总的来说,古代最常见的发型有以下六种:一、结鬟式;二、拧旋式;三、盘叠式;四、反绾式;五、结椎式;六、对称式。 到了民国初期,人们的须发不再是不可动的了,而是男女都剪掉辫子,留短发,或有的男子剃光头。过60岁以上的男人习惯留胡须,妇女的头发也多梳发髻,插银发簪,女孩五、六岁开始不剃头发,等头发长到尺把长便留毛辫,出嫁时则梳盘龙髻,男孩在额头留一块方头发,俗称“豆腐装”。城中始有剪齐肩、齐耳短发式者,名曰“短发头”。年轻女性又喜欢把前额头发梳至眉上,剪作弧状,俗称“做花尖儿”、“刘海儿”,鬓角还喜欢插花。小儿发式多为在脑后留一小撮发,名曰“拽住”、“脖脐”。仅留头顶头发并扎成小把子的称为“橛撅儿”。这都属娇宠的孩子发式,大多数儿童为光头,或在前额上留发至囱门上方,下沿前齐,被客家人称之为“茶壶盖”。在囱门处剪留为半圆形者,称为“宝盖”。今儿童及少年发式以平头、运动头或一边倒者居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市一些乡村男青年则理“西装头”,青年妇女盛行剪辫留短发。中年老人留须越来越少,老年妇女仍梳发鬃。改革开放后,为赶时髦男青年留长发、电发,也有人剃“平头装”、“西装头”,老人多剃光头或“陆军装”,女青年多留短发或电发、直发等,老妇女以剪短发为多数,儿童多剃“平头装”、“学生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