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客家山歌剧获批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近日,从权威人士处得知,梅州客家山歌剧"申遗"成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这对于梅州人乃至整个客家民系来说都是件大喜事。 客家山歌剧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以及广西贺州等广大客家地区和东南亚等海外客属华人聚居地,是客家民系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长时间里,人们都以为客家山歌剧是新的地方戏曲剧种,没有深究。去年为了"申遗",追根溯源,经过调查与研究,才弄清了客家山歌剧原来是在提线木偶剧"耍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剧种,历史悠久。 ![]() 客家山歌剧与提线木偶剧有很深的渊源 。(吴腾江 摄) 明朝初年,提线木偶剧传入粤东地区,至清朝广泛流行于梅州城乡,仅五华县至清末就有20多个木偶戏班。那时的演出,得按顾主的要求通宵达旦,上半夜要演"正戏"; 到了下半夜,老人、妇女、小孩都走了,剩下的观众也有睡意了,便要求演提神吊味口的"耍戏"。木偶剧传入粤东后,根据演出市场的需求作了全面的本土化:"正戏"采用粤东流行的外江戏(即今广东汉剧)音乐唱腔、表演程式和舞台语言;"耍戏"演的是小戏和即兴演唱节目,使用客家方言,唱山歌、民间小调、竹板歌等。已知传统"耍戏"有<<吂曾有>><<卖杂货>><<三妹秀才对山歌>><<化子进城>><<调虚玄>><<阿二哥分身家>><<十八摸>>等。这些小戏具有客家山歌剧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是初始的"客家山歌戏"。1951年,木偶剧<<刘海砍樵>>正式冠名"客家山歌剧"。 以上说明"耍戏"的演出是客家山歌剧的一个漫长的萌芽期。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粤东各地农村俱乐部、业余剧团纷纷编演讲客家话、唱客家山歌的名称不一的小戏。1951年,兴梅军分区宣传队编演的小戏<<一对好夫妻>>正式以山歌剧命名。这些构成了另一条客家山歌剧的草创渠道。这个渠道催生了1955年成立的"梅县文化馆文工队"(梅州市山歌剧团前身),它是山歌剧第一个专业性团体。剧团成立后,从多方面承接木偶剧"耍戏"艺术:编曲颜瑾光来自梅县木偶剧团,他将原生态山歌化为戏剧唱段,并对山歌板腔化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伴奏乐器、锣鼓均是沿用木偶戏的;唱腔采用有<<五更调>><<蚊虫歌>><<猜调>><<拆字歌>><<虚玄歌>><<挪翻歌>>等"木偶腔";排演了古装戏<<龙凤锁>><<张古董借妻>>等木偶戏班演出过的剧目;丑角演员的身段、台步、道白是活脱脱的"人偶"。从此,木偶"耍戏"正式过渡到了人戏"山歌剧",山歌剧由初创进入了发展阶段。 ![]() (钟小丰 摄) 客家山歌剧生机蓬勃,富有生活气息,以表现现代生活见长,已生产了一大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剧目。1965年10月,中型山歌剧<<彩虹>>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下乡节目汇报演出队"赴京演出,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大批大、小山歌剧获省级戏剧大奖。大型山歌剧<<山稔果>><<等郎妹>><<山魂>><<桃花雨>>获全国戏剧会(调)演大奖;有5个小戏分获曹禺小戏一等奖和全国群星奖金、银奖。 客家山歌剧深受海内外客家观众的喜爱,有"芬芳的山茶花"之誉。拥有这样精彩的戏剧艺术,是客家人的骄傲。这次"申遗"成功,可以预期,客家山歌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和更好的发展。来源:梅州日报 □胡希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