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初八),五年一度的五华县棉洋镇梅石宫太平清醮活动“起醮”后,意味着活跃在棉洋镇的双璜、富强两村,梅林镇的三乐米阜自然村等地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这一沿袭了几百年的习俗活动正式开始。梅石宫醮会是当地村民酬谢神恩、祈求国泰民安的盛大仪式,被约定俗成为三年一小醮、五年一大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醮,是一种祭祀礼仪,以祈福解厄为目的。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平安的平安醮,俗名打醮或清醮会。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提到“醮诸神,礼太乙”,是说举行盛大的典礼,祭祀诸神,敬奉最高的神明——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指“醮”就是祭神。 旧时五华城乡各地承袭了这种习俗,醮会之风盛行。然而,时移世易,现代社会中,保留“醮”这一传统习俗的地方已经不多。据富强村民告诉笔者,梅石宫太平清醮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朝洪武年间(1385年),当地人的祖先由紫金县敬梓迁入五华溜沙定居。当时社会动乱,天旱、水涝、疫灾泛滥,百姓多灾多难,民不聊生。在科学、医学落后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得祈求神灵降福庇佑。当地传说观音菩萨下凡,拯救百姓,驱走疫灾,为百姓带来平安顺景。为感谢观音娘娘恩德,修建了梅石宫。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观音娘娘诞辰日都举行纪念庆典,并在乡中长老倡导下组织梅石宫醮会,举办太平清醮,当时规定三年一小醮,五年一大醮。 太平清醮内容丰富,主要内容有:“迎观音登台主醮”“起师封山”“迎各路众神圣驾来临”“安灶君”“起幡安大士”“起高登竹”“集体行香巡游各村寨”“上总表”“拜星君”“上朱砂表”“度孤施食,施阴施阳”“放生”“祭奠众神”等,功德圆满后散醮、宴宾。 新中国成立后,梅石宫太平清醮这一民俗活动停止举办。据理事会成员向笔者介绍,为让梅石宫太平清醮民俗活动重放异彩,在当地宋氏族长等的倡导和外出乡贤大力支持下,于1992年重新组织醮会,恢复举办太平清醮。每五年一科,即农历十一月初八至十六,七日连宵举行,如今已复列第六科,且越来越有序,一科比一科热闹隆重,盛况空前。 12月20日上午,笔者来到富强村,看到村道上密密麻麻排满了摩托车,村口停满了来自各地的小汽车,其中有很多来自深圳和东莞、广州等地的车辆。村内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十分热闹。走到醮会区,搭建有祭拜的主要场所醮台,梅宫门两边贴着一副对联:“梅宫建醮谢神;观音赐福酬民。”梅宫内正堂安放观音娘娘神位,梅宫对面搭有醮会戏台,现场祭拜队伍的鼓乐声和当地欢迎的锣鼓声敲得震天响,场面非常壮观。该醮会俨然成为当地一个盛大节日和旅游看点。 据当地村民介绍,太平清醮期间,醮区内村民实行斋戒,一日三餐食素,还实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污言、不吵架,这对构建乡村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抑制刑事犯罪具有重大的教化和正面引导意义。梅石宫醮会于2008年被五华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被梅州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