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歌略說
客家民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一般而言是 因為客家民謠種類繁多故謂之;在賴碧霞所著 的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則有另一種說法。她認為 是因廣東省有九種不同的口音,也就是因鄉音 的不同而導致唱腔的不同。
所謂的九腔包括有;海陸腔,四縣腔,饒 平腔,陸豐腔,梅縣腔,松口腔,廣東腔,廣 南腔,廣西腔等。
所謂的十八調指歌謠裡有;平板調,山歌 子調,老山歌調(亦稱南風調),思戀歌調, 病子歌調,十八摸調,剪剪花調(亦稱十二月 古人調),初一朝調,桃花開調,上山採茶調 ,瓜子仁調,鬧五更調,送金釵調,打海棠調 ,苦力娘調,洗手巾調賣酒調(亦稱糶酒), 桃花過渡調(亦稱撐船歌調),繡香包調等十 八種調子。嚴格的說,客家民謠不只九腔十八 調,但由於其他腔調,較無特色以致失傳無法 考據罷了!
但賴女士這樣的說法尚有爭議,有學者認 為客家民謠是無法只以九種腔或十八種調子可 包含的。更有人認為九腔十八調是客家三角採 茶戲所唱的曲子。雖然有諸多的爭議,但定義 的問題並不足以影響我們欣賞的本質,不是嗎 ?
客家民謠據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起初是 為了抒發喜怒哀樂情緒所哼出來單調的歡呼或 哀嘆聲,後來配合了撐船,挑擔,砍樹,走路 ,等自然活動哼出聲音以表達情緒,壯膽,或 為對岸,遠山的人對話高聲喊叫,而逐漸演變 成歌調。目前台灣流傳的山歌,可分為老山歌 、山歌子、平板三種主要的調子,任何歌詞都 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與創作。而小調如: 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特色是每 首小調的音調與詞句都是有心譜出而永不改變 的,所以它有一定的歌詞,歌譜,比較容易用 現代五線譜及簡譜來記載。
老山歌 又稱大山歌,是最原始的客家 民謠。曲調悠揚、豪放,節奏流暢 自由,聲音拖得很長。只要是同一 類型的歌詞,不管內容為何,都可 以用這一種曲調唱出。例如: 《頭上戴笠莫擎遮》 《我哥有雙莫連加》 《一壺難裝兩樣酒》 《一樹難開兩樣花》
山歌子 又稱山歌指,由老山歌變化而 來。但節奏固定不若老山歌自由且 較為快速。例如: 《三隻龍船轉長山》 《迴來迴去看臺灣》 《臺灣江山妹捨得》 《十分難捨姊妹伴》
平板 又稱改良調,是由老山歌、山 歌子改變而來。也是山歌由荒山原 野慢慢走進茶園、家庭、戲院的產 物。就音樂本身的角度來說,平板 使山歌由原始的自然小調進入了大 調的雛型。聽來更感開朗、詼諧。 例如: 《絃子未鋸未知音》 《汶水未過未知深》 《新買盆頭難測水》 《新戀哥子難測心》
山歌子與平板的曲式、體裁、格局均相同 ,甚至所使用的歌詞也可相互適用。因此很多 人分不出何者為山歌子,何者為平板。有人說 山歌子較婉轉動人,平板則較平淡;山歌子較 高亢嘹亮,平板則較低沈渾厚。其實唱得好的 人,照樣能把平板唱得婉轉動人。平板固較低 沈,但也有高亢嘹亮,把結尾提高上揚的唱法 。音域、音質因人而異,殊難定論。唯一不同 的即為調性,山歌子是小調,平板有大調的味 道。曲子中以La、Do、Mi為主的是山歌子;若 有Do、Re、Mi、Sol、Si 等音,而結尾的音又 落在Sol 的應為平板。
二、山歌的曲 [骨架][前奏][間奏]
1.骨架:
客家民謠的演唱者,除了是即興的作詞家 外,往往還是個即興的作曲家。雖然老山歌、 山歌子、平板是有固定的曲調,但套上歌詞後 可以發現:同一類的歌曲沒有一首是完全一樣 的!除了因演唱者的不同而有個別差異外,主 要是因為使歌詞和曲調配合。可能一首歌的第 一段起頭和第二段不同,但與客家話的聲調、 口氣吻合。若將二段曲調改為相同,那麼歌詞 可能就唱不順了。而擅於利用滑音(Portamento) 、振音(Vibrato)、連音(Mordento)、倚音 (Appogiatura)、迴音(Grupetto)等各種方法裝飾 中心音,甚至已經打破半音的界限,已實際在 使用比半音還小的音。這也是使客家民謠看起 來雖然只有三個主要的音,卻甚富音樂性與表 達性的因素。
所以,這裡所歸結出來固定的曲調只是一 個模糊的骨架。如何使它長肉、穿衣、灌注靈 魂,端看演唱者的造詣了。
 2.前奏:
客家民謠有很多絕妙的前奏曲。不但曲調 優美,節奏生動。而且僅從簡短的幾小節就隱 約可體會整首曲子的味道,所以聽到不同的曲 子用同樣的前奏時,大概可斷定是屬於同一類 的曲子
 3.間奏:
一般山歌,前段唱完之後不要馬上接後段 ,因為中間有間奏。就山歌子和平板來說,其 間奏的旋律、節奏大致各與其前奏相同。唯獨 老山歌的間奏只是幾個長音或短暫的一、兩小 節而已,唱者可以自由地緊接第二段。因為沒 有標準的拍子,所以打擊樂器無法加入。故老 山歌的間奏沒有打擊樂伴場。
三、山歌的詞 [體裁][加字與虛字][諧音與雙關語]
1.體裁:
客家山歌的形式除小部分外,大多是七言 絕句,也要講求平仄、押韻。通常第一句、第 二句和第四句的末字用平聲,第三句的末字用 仄聲。至於其他字的平仄則沒有近體詩那樣嚴 格。
客家民謠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即興創作。 無論是觸景生情,或是與他人對唱。那些隨口 而出的歌,不但有極妙的比喻,深奧哲理,而 且還能合乎平仄的韻味,使人感佩不已!
相傳,以前有一善唱山歌的人叫劉三妹, 住在廣東梅縣松口。遠近慕名求見領教者不計 其數。有一天,有位秀才坐著船,且滿載山歌 書,準備和三妹一較長短。
船到松口,剛好三妹在那裡洗衣服,這位 來挑戰秀才不知她就是劉三妹,於是開口問: 「請問三妹住那裡?」三妹問他什麼事,秀才 就說:「聽說三妹很會唱歌,想和她較量一下 。」三妹問:「你有多少山歌?」秀才答道: 「我載了滿滿一船來哩!」三妹聽了心裡暗笑 ,於是停下洗衣服的手,引吭高歌:
河唇洗衣劉三妹 借問阿哥那裡來 自古山歌從口出 那有山歌船載來
那位秀才這才知道她就是劉三妹,且口才 如此地好,嚇得趕緊掉頭而去。
這種隨興出哼唱的特性,正是山歌趣味所 在。在採茶、在割稻插秧、在山野、在渡河如 此地對唱,豈不妙哉!
2.加字與虛字:
所謂加字,是一句歌詞除了固定的七字, 另外加幾個習慣用的口語。可以使旋律更有變 化,增加歌曲的婉轉流利。比如「三更半夜尋 哥聊」,如果唱成「三更半夜阿妹來尋哥聊」 ,這樣十字一氣呵成,活潑生動,別有一番風 味!這些加字的例子很多,困難的是有些被使 用的加字只是客家話的口語,無法用北京話寫 出來。只有常聽專家演唱才能發現其中奧妙, 久而久之也就能使加字的技巧變自然了。
虛字是句子中插入「哪」、「噯」、「唷 」、「囉」、「嘿」等,與其說是字不如說是 音來的恰當。虛字雖然無意義,卻是唱民謠少 不了的調味料。虛字的應用在中外民謠中極為 普遍。客家民謠當然也不例外,要唱好山歌的 條件很多,但虛字要唱得生動、有變化,這也 不可等閒視之。
3.諧音與雙關語:
客家山歌因受到七言四句的限制,每首歌 要在短短二十八個字中表達一項完整的意思, 所以諧音和雙關語被用得很廣。由其是涉及感 情,色情或諷刺方面的文字,往往借用同音異 字或隱喻字表達。 例如;
錫打戒指皮包金 送哥帶在手中心 人人都說金戒指 久裡正知錫在心 諧音字錫與惜同音,用來表示惜在心。此 處惜當愛憐解。
又如;
八月十五是中秋 交到新情老情丟 九月重陽放紙鷂 紙鷂斷線乘風留 因為客家話中被風吹走是說成被風留(流) 走,所以借風箏來諷刺風流成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