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瑶 绘 深圳土生土长的谢为民在龙华度过了儿童时期。出生在龙华大浪新围村(如今大浪街道办事处新围石凹社区)的他,童年回忆有着许多属于客家人特有的传统习俗。童谣、春耕时节、走亲戚……这些客家民俗在孩子眼里充满着童趣。 孩童趣事 家乡的客家话童谣,大致是这样的:“月光光,照地堂,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渣打渣,学整遮(修伞),整遮又冇铁,学打铁,铁生镥(锈),学劏猪,劏猪食(亏)了本,学卖粉,粉臭潲,学卖纽(袄),蹓蹓转,学卖碗,碗笃(底)深,学卖针,针笃屈(穿弯或钝了),阿弥陀佛。” 这是一首戏谑别人的儿歌,一代传一代又一批传一批地唱,并伴随着孩童们的成长。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和弟弟及其他小伙伴,就常唱着这些歌围着房前屋后转,在巷头村尾追逐玩耍,大人忙活是不管我们的(当时没幼儿园可上)。 玩风车,玩波珠,打棋乐(陀螺),打哔叭筒(以甜酸仔或小湿纸团为子弹的土气枪),打弹弓,捉迷藏,放纸鸢等。玩得疯了,把个鞭炮插进一坨牛粪里点上火,立刻炸飞,“一鸣惊人”。玩累了饿了就找东西吃,比如番薯、花生、炒黄豆麦豆,甚至萝卜干、咸菜干等。有时还会到菜园砍甘蔗、摘木瓜等,反正能吃的都找来吃。春天,拔过花生的地里经雨水淋浸也有遗漏的花生发芽裂拱开来,可以挖了吃。夏天,摘荔枝、龙眼吃;秋天,把未熟的柿子埋进水田里浸十天八天也能吃;冬天的稻田犁地翻晒后,找了柴火、番薯或芋仔,筑泥窑烧红火将薯或芋埋好,不要忘了放好青叶作生熟指示,再在田野村边“走鬼”几圈,待见青叶烤酥脆了,薯或芋也好吃了。 春耕时节,大人在秋冬作物收成后,在番薯地、马铃薯地、花生地等田地里放水耙田,往往涌出好多“土狗”(蝼蛄),鸭子抢着吃,孩童抢着捡,回家油炸后吃那真叫美味。如蜂蛹、水蟥蛭、竹壳虫等这些小动物油爆后吃不但补身,据说还能治小儿夜尿症。回忆起孩童的乡间天地,有的是“儿童急走追黄蝶”(杨万里诗),“狗仔戆戆逐飞鸟”(俚语)的情景,虽然是土里土气土脑筋,而这正是天然的儿童乐园。 放牛郎知牛性 记得大约六七岁,上小学前后,正是上世纪50年代农村土改后又实行初级社时期。二姐支援海南岛垦荒几年后回到家乡并带回一笔劳工钱,可能如数交给了爷爷或父亲,家里买回一头大黑牛,加上原有一头黄牛,共有两头耕牛。在没有机械化的时代,耕牛是农村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农民的好帮手。而放牛是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常陪着父亲去放牛。有时一头牛在耕驶,我就帮忙看着另一头牛。农村孩子不管哪家都要放牛,又叫“掌牛仔”。 “掌牛仔”要知牛性子,否则要吃亏的。初次放牛,我牵着牛绳子,那牛不听使唤,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在前面拉着牛绳,牛不走;转到牛后,牛脚向着我乱踢,真气人!然后,我拿上一条小竹枝向牛屁股猛抽一下,并喝一声“快走”。牛终于走动了,这样来回几次,牛就听话了。只要有牛绳牵,有牛鞭在手,我就能让牛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或要快要慢乖乖走动了。因为常牵着它吃草或给它喂草,对它表示友好,甚至向牛说几句“牛话”,我慢慢和牛相好起来了。我常把牛喂得饱饱的,肥肥的。有时爬上牛背坐着或站着走,很是爽快。 有一次,我牵着牛过新围河的一道约二三尺宽、一丈多长的石板桥,我在前,牛在后,牛犹豫过不去,一步一回头。原来石板又硬又滑,牛蹄对石板,硬碰硬,滑对滑,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河里。这时我看着牛,牛看着我,都不知道是我担心牛还是牛担心我,那时候我和牛的生命已连在一起了。就这样,牛跟着我慢慢过了桥。 记得过新年,很多孩子不愿意去放牛,而我还是跟随大人去放牛,生怕牛饿着。后来在田地里,看见驶牛人犁田或耙田时抽打牛屁股,我反而感到心疼!再后来上学了,课堂上或看书时听到或看到“牛”字,如蛮牛、牛性、做牛做马、鞭打快牛、对牛弹琴、牛郎织女、牵着牛鼻子、夏雨隔牛背、牛耕田马吃谷、初生牛犊不怕虎、牛不喝水按不下牛头低、既要牛耕田又不让牛吃草、贪吃一根草摔死一头牛等词语和句子,我都感到特别容易领会,或者又有更多的理解。这,可能正因为我放过牛。正所谓“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而放牛郎最知牛性。 清明节扫墓 乡村中最大、最普遍、最隆重的祭拜活动莫过于清明节扫墓了。扫墓也叫“拜山”。我大约四五岁,以及更大一些的时候,常跟随父亲、哥哥,以及堂伯、堂兄弟姊妹一齐去拜山。我家的祖坟建在自家的果园里,地名叫“旱窝”。果园经过祖父、父亲两代开垦种植已有一定规模,洒下多少汗水我不知道。果园里沙梨、柿子等果木种得比较多,果品又好,父亲说自家的沙梨、柿子在观澜、石龙、香港街市很受欢迎。水果是家中每年的重要收入来源。 我家祖坟建在这里都说是风水宝地,尤其是我家生了多名男孙,并以“添”、“丁”、“发”、“财”起名,极令村里人羡慕,我也有此感受。因此,我家也特别重视拜山,每年清明节都是非拜不可。记得每年清明节前,各家各户已准备好各种祭拜用品,如香枝、油烛、炮仗、纸钱等。祭拜的当天还要宰杀煮熟一只雄鸡,如今多为“红烧乳猪”。拜时还要带上你想得到的烟、酒、茶果等,最有特色的就是用春天艾叶、鸡屎藤叶制成的糯米粄。糯米粄内包裹有花生、芝麻甜馅,吃起来香甜有加,那才叫家乡的味道,相信老祖宗吃了也是不忘子孙孝心的。 时至今日,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不断推进,原有果园山地更显其宝贵的价值,家乡土地早已改变了用途,成了“香喷喷”的工业、商业、住宅用地。而村中各家坟地、墓地也早已被铲平,先人骨骸、金塔、骨灰、墓碑等一概搬迁于龙华公墓“龙山墓园”中安葬。 近年,每逢清明节,祭拜人群成千上万齐聚墓园,车辆更是拥堵不堪。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祭拜供品也比从前繁杂得多,除了传统的熟雄鸡、烧乳猪外,五花八门的冥品如汽车、洋房、洋烟、洋酒、西服、皮鞋、洋娃娃等想得到的都有。各家燃放鞭炮的声音响彻山谷,鞭炮烟和烧纸的浓烟混在一起直升蓝天数十米,形成了独特的一幕。这和儿时拜山的记忆已大大不同了。来源:宝安日报 作者:谢为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