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壮烈殉国,妻子独自抚养4个孩子,解放后陈老总照顾安排工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70多年前,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昼夜,抒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壮歌。 ![]()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县,20岁时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即参加北伐战争,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虽数次负伤,但仍然轻伤不下火线。 这样的表现,不仅为他赢得了不少战功,而且使他在北伐军中留下了英勇善战的名声,成为深得器重的将才。 全面抗战爆发后,谢晋元奉命随第88军从无锡开赴上海,以抵御日军入侵,时任524团团长。 1937年10月25日,日军突破同样上海外围重地——大场,通往市区的大门也就此被彻底打开。 为避免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遭敌围歼,总司令部急令第88师师长孙元良组织部队转移。 根据部署,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在苏州河北岸要冲布置少量精锐部队设防阻击,牵制日军的推进速度,这一艰巨任务,最终落在了谢晋元所在的524团肩上。 26日,他带领第1营400多名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 今年上映的电影《八佰》再现了这段历史经历,由此可见其悲壮。 谢晋元壮烈殉国的次日,即1941年4月25日,上海各界举行谢晋元遗体殡殓仪式,前往吊唁者30余万人。 在广东省蕉岭县谢晋元故居,亦设灵堂追悼,前往吊唁者有近10万人。 主席盛赞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称他们是“民族典型”。 ![]() 那么,谢晋元将军去世后,他的遗孀和后人得到妥善照顾了吗?后来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在淞沪会战开始前,谢晋元就把妻子凌维诚送到广东蕉岭乡下,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安全,同时也能替照顾父母,替自己尽孝。 临行前,谢晋元对自己的妻子说:“这场战争将会是长期、激烈和残酷的,如果不安顿好你们,我无法安心杀敌。让你呆在这么苦的地方实在是不得已,侍奉年老父母和抚养年幼子女的重担本应该由我来挑,但作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所以现在不得不交给你了。但你要相信,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 妻子凌维诚对谢晋元的话坚信不疑,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 ![]() 按照客家人的习俗,男人是不下田种地的,所以凌维诚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任,她脱下了高跟鞋和旗袍,换成当地农妇的粗布衣裳,从头开始学农活,从一个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蜕变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 到了1946年,凌维诚带着4个孩子回到了上海,曾去寻求蒋介石的救助,但被挡了回来,只留下一句空话:会安排政府照顾你们的。 上海解放之后,凌维诚写信给陈毅师长,说明胶州路谢晋元墓地周围空地的历史,请求人民政府批准继续使用,这个请求不久后就被批准,减免一切费用。 在陈老总的照顾下,凌维诚被安排到待遇高的江南造船厂,但是为了照顾四个子女,凌维诚谢绝了,选择到就近的托儿所工作,任副所长兼保育院,后来又到服装厂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 ![]() 凌维诚生前曾多次自己的四个子女说:“你们的父亲虽然牺牲了,但全国人民都纪念他;而许多人牺牲了,不仅默默无闻,甚至尸骨无存,比我们惨多了。苦就苦了这些孤军士兵啊,他们在战场上卖命,在租界被囚,在日军战俘营做苦力,九死一生地盼到战争结束,却连生活都无着落!我作为团长夫人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否则你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即使她的一生艰辛,但对于自己的伤痛总是隐忍不言,也从未怨天尤人,而是真心实意同情弱者,广施援手。 1991年1月,凌维诚在上海病逝,享年84岁。来源:百家号 小春说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