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去人家) “年老俵,年老俵!” 年大爷听到了,一边回应到:“在,在,哪位,哪位?” 一边走出来,看我们,脸上笑开了花,“哎呀,老俵啊,这么早啊,请进,快请进些!” 老爸催我叫大爷,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叫了声:“大爷”, 年大爷高兴应到:“好刁些【注:很乖,聪明】。” 老爸将车支架支好,大爷把我抱下来:“好冷吧,鼻公都冻红了,走我们洗个滚水【注:热水】面。” 边说边抱着我进了灶厦【注:厨房】,从碳罐【注:碳灶即烧蜂窝煤的灶台,有一个附带设备-水缸,利用碳灶的余热将水加热,以获得全天候24小时的热水供应,煮饭时猛火加热,空闲时保温。缸的客家发音与罐一样】里,舀了一瓢滚水倒入面盆,试了一下水温后从水缸里舀了点水冲冷了点,又从面架上拿下一条有红花的毛巾,浸湿,拧个三分之二干,带点热水,敷在我脸上,真舒服,冰冷的鼻子一下子就暖和过来了,年大爷温柔的帮我把脸擦好,还特意将两只小耳朵捂了一会儿。 “来,把手放到面盆里,暖和暖和。”说着帮我将衣袖往上撸,让我把整个手掌浸在水中,起初还感觉有点烫,不出一会,就有点痒了,手也红了。过了两三分钟,洗好了,擦干手。 年大爷说:“到廊厦【注:客厅】里吃东西去。”边说边把面盆的水倒了,又重新舀了新的。我从灶厦出来,走过院子看到老爸解好了车架上的篮子,也提着篮子往廊厦里走。 年大爷在灶厦里喊“老俵,来洗个滚水面来,去去寒”。 “好,好”说着我爸就进了廊厦门,里面俵大娘正好摆好了吃的年货,老爸叫了声大嫂,我也跟着叫了大娘。 大娘笑着说:“快来快来,坐到来吃东西,唉,买到该多东西来。”顺手接过了我爸提着的篮子放好。 “少少的,冇几多!” “今日好冷哦,都打了霜,你们先吃东西,我去烧到火盆来。”说着就端起门后的火盆出去了。老爸也跟着去灶厦洗面,我坐在掉油漆木沙发上,看到廊厦的最里面靠墙是一张相几桌【注:一种案,冂字型,起装饰与放物品用,长约2米,宽约40公分,高约1.5米;上部分是一个长约2米,高约35公分的案,两头各有抽屉,抽屉与抽屉之间是空的,上面一块较厚的板,前面有装饰,背面则是较薄的板;抽屉下方是两个柜子,有做成连体的,也有做成分体的,也是整个案的脚,宽约40公分,柜子的门上也有装饰画。整个案的中间是空的,可以收纳凳子。】上面放着一个座钟,钟的两边摆装花盆,花盆上里插着塑料花,还有一些杂物;相几桌上画有装饰画,梅兰竹菊,柜子门上一边是喜鹊梅花,一边是鱼;下面有整齐排着四张骨排凳【注:一种凳子,长约40公分,宽约30公分,高约60公分的无靠背无扶手的光面凳,刚好一个人坐】。前面是一张圆台,吃饭用的,台底下摆着六张骨排凳的,这两件占了廊厦的一半位置;前面到廊厦门之间是一段空地,而空地左一边是一个矮柜的,放茶筒,铝锅;右边放着两张单人木沙发,中间一个茶几。两边都有一个皓窗【注:窗户】。相几桌的两边也各有一个门,左一个通向后院,右一个是上二楼的板开【注:楼梯】。我看着茶几上盘子里的东西,一盘装着花生,上面又放着炒烫皮,一盘装着炒粿,贻丝,炮花生仁,一盘红瓜子,想吃又不敢去拿,等了一会儿没人来,就抓了一把炒粿的来吃,甜的,酱红色,嚼起来嘎嘣嘎嘣响又脆又酥,是用粘米粉加糖做的。一把也就五六根,吃完了,还没有人来,又拿了两根贻丝,咸的,米黄色还夹有绿点红点,嚼起来也嘎嘣嘎嘣响,是用粘米粉加盐做的,还伴了香葱,更香,因为盐的炸后是白色的,过年嘛都是为了喜庆,就要洒点红。都很香很好吃,我还是喜欢炒粿的多一些。 年大娘应到“在,在,颖惠的啦” “端碗猪旺的【注:猪血。说起来 原本的新生菜市场有家李家猪旺的是全城最好吃的,现在市场也拆了,想吃上一碗都很难了。】给你!” “多剩多剩,端到这么多!”“持【注:杀】到几多斤,你的猪都蛮大了。” “持净【注:去毛去内脏下水。】才一百三十多斤。” “还可以了,你是自己卖,还是整只调给人家。” “整只调给人家,自己没时间去卖。好便宜。” “全部都持了吗?” “持了一只,还有一只过大年时再持,还有一只太小了。”“你边【注:家。】来了人客【注:客人。】啊!” “是,下扬坊的老俵。到这里煮早【注:早餐。】吃。” “好!好!,你先忙,我去转些【注:回去。】。” 老爸他们进来了,年大爷说“坐,先坐到来”看到我又说“青青,拿东西吃,不要生疏”。说着在沙发的对面的窗下的矮柜上拿起茶壶泡茶,柜子上有三个茶筒;一个盘子装着杯子,杯子三个一叠,顺着盘子摆成圈,中间就放着茶壶;一个茶叶罐;还有一个大铝锅。年大爷将茶叶抖入茶壶,拔开茶筒塞子倒开水时说: “怎么不约到石宣来?” “几今日去江东,明道两日【注:改天。】来”。 茶几上摆满了吃的,放不下茶壶了,年大爷就从台底下搬了一张骨排凳放在茶几前。筛好茶,茶杯上印有字,我转着看了,有点草,还是猜出来了“香也可以清”几个字。年大爷看到我在研究这个字,就问我“哎呀,可以哟,你认得出这些字么?” 年大爷又说:“青牯,你到城里读书,要哈色【注:努力。】,考到大学,就可以分工作,虽然不旦到【注:不会。】大发大富,但是细水长流,也就衣食无忧些,不会象你爸搞副业一样有时轰轰烈烈,有时雪静【注:相当安静】”聊到家里的收支如何,搞副业的情况,年大爷主要还是以本职--木匠为主,帮人打家具,做门户皓窗,有时也会去装模板,大娘就会种些菜去卖;老爸还是做泥水,还成立了建筑队。说到明年县里在搞种桑养蚕推广,你们那里有没有人响应去种,我们这里有多少人在种了。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