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12月14日讯(记者 何春林)“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夫妇团团聚,我家丈夫在长城;二月里来暖洋洋,燕子双双飞南方,新窝做得端端正,对对成双进花 堂……”76岁的尹秉华一边哼唱着客家山歌小调《孟姜女》,一边打开一个大箱子,箱内泛黄的纸张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音符和歌词。这位炎陵客家山歌的市级非 遗传承人向我们讲述了他搜集山歌的难忘岁月。 评价:专家将他辑录的作品比作《诗经》 1958年,尹老毕业于郴州师范(今湘南学院),同年被分配到水口镇教书。那个时候,老师们个个多才多艺,20岁的他负责教历史、美术还有音乐。音乐课上,有学生提议,每天学教科书上的内容太枯燥了,村里剧团唱的山歌很好听,希望老师搜集一些山歌,教大家唱。 尹秉华开始了搜集山歌之路,尹秉华说,自己是炎陵县“土著”人,而妈妈和奶奶都是客家人,小时候都是听着她们的客家催眠曲睡觉的:“我的满崽你莫叫,阿婆 带你看雕雕……一觉睡到日头笑哇,满崽长大又长高哇……”炎陵的客家人多,客家山歌伴随着炎陵人的生老病死:有催眠曲,儿歌、劳动歌、娱乐与逗趣歌、情 歌、叙事歌、劝世歌、酒歌、孝歌…… 1999年,尹秉华从炎陵县文联副主席岗位上退休后,除了继续收集歌谣外,开始实施了他酝酿已久的计划:把这些音乐宝藏整理出书。经过7年努力,一本481页,辑录了1500多首客家山歌的《炎陵飞歌》正式出版了。 《炎陵飞歌》出版后,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尹晓星、湖南工大副校长范进军等都给出了高度评价。尹晓星说,尹秉华是植根炎陵艺术的肥田沃土,孕育时代音乐的鲜 花硕果;范进军将《炎陵飞歌》比作同样来自民间搜集的《诗经》,《炎陵飞歌》就是把这些散落的民间瑰宝串成项链的线…… 搜歌:50多年间他访问了近千人 炎陵县客家山歌有多少?尹秉华用一首《一把芝麻撒上天》的山歌进行了回答:一把芝麻撒上天(哪),我有山歌万万(啊)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哪),到归酃县唱三年(呜喂)…… 1500多首山歌,一字一句搜集成一本书,更何况当年崎岖山路,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很难想象尹秉华那些年搜集山歌之艰辛。 1965年调入县文化馆后,意识到炎陵县民间山歌的重要性,尹秉华经常会和同事下乡,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信息,走访老红军、民间乐手、客家老人等,邀请大家唱歌,然后一字一句地记录。期间,他只在文革暂停过这项工作。 这五十多年来,尹秉华跑遍了炎陵所有的乡镇,在修建公路的工棚里,他收集集体劳动的号子;在瑶族山寨的屋檐下,他收录阿哥阿妹的情歌;在数九严 冬的火塘 边,他记录着老人们唱出的红军歌谣。每次尹秉华到各个山村搜集歌曲,都要带上干粮和水,全靠两条腿来回几十公里路,一去就是七八天。他左腿上有一个明显的 伤疤,就是那些年奔波在崎岖山路上搜歌的见证。 他走访了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民间老歌手近1000人,共收集客家山歌1500余首,改编创作歌曲100余首。因为这些付出,尹秉华已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客家山歌)传承人。 曲折:文革时期,他把歌谱藏在阁楼里 老人习惯把《炎陵飞歌》称作“儿子”,并把它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尹老说,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和缩影。革命时期,炎陵县地区流行起《自由歌》、《送郎当红军》、《十劝士兵》等红色歌曲;解放后,新中国百业待兴,老百姓 干劲十足。在偏远的炎陵,也到处呈现火热的劳动场面,伴随着这种场面的是悠扬的客家劳动歌,如《担盐歌》、《木排蓬蓬下郴州》、《茶子摘来园叮当》等…… 一个地方的民间山歌,往往还能还原一个地方的历史。以炎陵县水口镇浆村为例,今年发现了一处古民桥碑刻,据传此村落就是孟姜女的出生地。而尹秉华当年就曾在此处搜集了多首“孟姜女之歌”。 尹秉华把1949年到1958年称为炎陵客家山歌的“黄金期”,那时的乡镇都有业余剧团,到了农闲时节,村村演出忙。尹秉华说,那时候物资贫乏,但大家生活丰富多彩。 “文革”时期,客家山歌被划入“封资修”范畴,炎陵民间歌曲进入了沉寂期。尹秉华说,噤若寒蝉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大家都不敢开口唱歌,尤其是那些涉及男女 爱情的民歌。这期间,几位同事被打成了反动派,尹秉华将搜集而来的歌曲藏匿在阁楼内,不敢声张,因为家庭出身好,加之被调到新成立的“毛主席革命活动纪念 地”上班,这一箱箱歌谱才得以保存至今。 1977年,湖南文艺界提出了一个口号:“打倒‘四人帮’,民歌得解放。”尹秉华说,这个时期的民间山歌被抢救性搜集,但经过10多年的禁锢,许多会唱民歌的人老的老,死的死,搜集客家民间山歌就像大海捞针。 传承:《炎陵飞歌》或成音乐学院选修课本 “有华人处,就有客家人,有客家人居处必有客家山歌。”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尹学毅说,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炎陵飞歌》的出版不 仅有利于保护株洲本地客家音乐,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客家山歌的母本,同时给客家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由尹学毅教授主持的《湖南炎陵客家民间音 乐研究》已成为教育部课题,完成了约10万字的论述。 尹学毅说,这是一部具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因为客 家山歌的“诗味”比较浓,通过翻阅《炎陵飞歌》可以看出,这些山歌的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 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山歌中还广泛地采取了“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对偶、铺陈、夸张、对比、排比、问答等等诗歌修辞手法。学院成 立了两个研究所,其中一个就是湘东民间音乐研究所。受这本书的启发,对炎陵客家山歌的研究,成了湘东民间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尹学毅说,接下来,他们还有可能将《炎陵飞歌》作为音乐学院的选修课本,用来丰富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研究素材。同时这也是尹老的心愿,他也希望自己的这本书,可以被教育部门列为我市的乡土教材。 【原文链接】搜集炎陵客家山歌55年 他辑录的作品被专家比作《诗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