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源县,有这么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上莞人卖鸭粥——全赚。其意思并非是说上莞人做生意了得,而是以此话告诫人们,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凭良心做人做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此话在东源县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话说在很久以前,上莞镇有一个人姓李,名叫亚古。这个李亚古是一个非常忠厚老实的人,虽然家中并不富有,但是他却从不会因此走捷径、耍小聪明,而是凭着良心做人做事。因为他是独子,家中的人老的老小的小,还有一个体弱的老婆,所以一家人的生计全部落在了李亚古一人身上。为了支撑家庭,张罗一家老小的饭菜,每天,李亚古都要起早贪黑,瞎灯黑火拿着锄头、柴刀出门,靠着种田砍柴养活一家人。只是,纵然他再勤奋,因为家中吃饭的人多,做事的人少,李亚古的日子过得特别困难,遇到一些急事时,连个铜板的影子都摸不着。李亚古眼见着家里人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为此,就想方设法地找活干。有一次,李亚古在上莞圩上卖粮食的时候,在与人闲聊中得知摆个小食摊能赚钱,他回家后思前想后,和妻子合计了一下,觉得有赚头,于是,就趁着农闲季节在上莞圩上摆了一个专门卖鸭粥的小食摊。因为李亚古做人非常诚实,他摆摊煮鸭粥用的全都是真材实料,味道可口,而且价格十分优惠,吃过的人都对他的鸭粥赞不绝口,都喜欢上了李亚古所卖的鸭粥,并纷纷叫上自己的亲戚朋友到李亚古的摊上来。没多久,李亚古的鸭粥在上莞圩上名声大燥,每逢一、四、七上莞圩期,到他小食摊吃鸭粥的人特别多,有时忙得难以应付过来,李亚古不得不叫上自己的小孩来帮忙。相反,其他饮食摊档的生意却很清淡,每每看着李亚古摊前人潮汹涌,自家的摊子却只有苍蝇光顾,同行觉得愤愤不平,且感到眼红。有的同行悄悄过去打听,知道李亚古所卖的鸭粥比其他摊位上卖的小吃便宜很多,他们算了算李亚古煮鸭粥所用的成本,都认为他是在做亏本生意。于是,一些好心的人拉过李亚古,悄悄地跟李亚古算了一笔账,从而劝说李亚古,让李亚古不要做亏本生意,要考虑自己煮粥所用的各项成本,再从这个成本上提高粥价,这样才能赚钱,李亚古却没将提议放心上;而还有的饮食摊档档主认为他是有意压价抢生意,所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背后说他的坏话。 有人把这些话语告诉李亚古,李亚古却只是憨厚地笑了笑,胸有成竹地对着来人说:“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贵在薄利多销,客人吃得好了,然后再到摊上来,我的生意怎么会划不来呢?再说,我煮鸭粥所用的鸭子是我自己养的,而煮粥用的粮食是我自己种的,花生油是我自己榨的,鸭粥所用的姜葱的原料是我自己栽的,煮粥的柴草是我自己上山砍的,而煮粥用的清水是我自己挑的,这摊上所用的桌椅是我自己做的,就连炉子都是我自己用石头堆好的,所以说,我煮鸭粥一分钱也不用多花,而卖鸭粥的钱却是全赚的。” 李亚古的诚恳忠言,说的听众都鼓掌叫好,说的那些饮食摊档的档主个个脸红耳赤,在众目睽睽之下,个个灰溜溜地走开了。从此,上莞人都以李亚古卖鸭粥的故事作为引喻说,“李亚古卖鸭粥—全赚”,到了后来,这个故事被传开了,隔离村的人家听此故事后,将上莞的“李亚古”作为上莞的代表,以此为喻说,上莞人卖鸭粥——全赚。因此,这句关于卖鸭粥的话语也在客家地区一直流传下来,也成了民间的口头禅。到了后来,一些出门做生意或打工的人,在赚钱甚微时也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