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教育足以对孩子构成深远的影响。在客家地区,有一句俗语为“大做样,细学样”,“大”即指父母等长辈,“细”即指子女等晚辈。这句客家俗语的意思是,长辈平日里的一言一行,做晚辈的都看在了眼里,甚至会学习长辈的言行。此俗语常用以告诫父母其言行是对子女的最好教育,应言传身教。关于这句俗语的由来,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这座小山村居住了数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为张家,还有一户为严家。这两户人家虽为邻居,但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大有不同。这张家为书香世家,一家人都喜爱读书,皆孝顺善良之人;而这严家却相反,当家的嗜酒如命、整日游手好闲不说,而且他所娶的媳妇也是一个对家公家婆恶毒、不近人情之人。由此,平日里张家传出来的都是朗朗读书声和欢笑声,而这严家却总是漫骂声和哭声。 又过了几年,张家媳妇和严家媳妇都生下了一个男婴,这让两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虽然都得了一男婴,但在教育子女方面两家人也是持不同的态度。张家当家的对儿子的教育问题非常注重,自己读书的时候总爱将孩子带在身旁,教他读三字经等诗书,所以这张家的小孩在六岁时便会背三字经。而这严家当家的却对自己的儿子撒手不管,任由自己的媳妇去教导他。这严家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凡事斤斤计较,给家公家婆吃的都是冷饭冷菜,而且还称呼自己的家公家婆为“老不死”,嫌弃他们在家不干活只会吃饭浪费自家的米。她的所作所为,都被自己的小孩看在眼里,并且学起了她的那一套,小小年纪竟也敢骂自己的爷爷奶奶。对于自己小孩的大逆不道,严家媳妇不但不制止,而且还赞扬他做得好。听到母亲的赞扬,小孩乐得拍手哈哈大笑,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这张、严两家的孩子也已长大河蟹。又到一年科举时,两个孩子带着父母的期盼双双赴京赶考。话说这张家小孩自幼便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饱读诗书,所以在此次殿试中顺利考取了探花。而这严家小孩本就无心读书,整日跟着自己的父亲喝酒厮混,全靠父母花钱买通考官才考上了秀才得以进京赶考,无才无德的他最后不得不名落孙山。 考取探花后,光宗耀祖的张家小孩将自己的父母接到了京城,好生侍奉。在自己小孩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张家夫妇得以安享晚年。而严家小孩带着落榜的消息回到家里后,严家夫妇为了让他早日成家立业,帮其讨了一个媳妇,并给了他一些银子,帮他开了一间小店。但早已游手好闲惯的严家小孩对做生意毫无兴趣,成天只顾着玩。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不思长进,严家夫妇说了他几句。刚开始严家小孩也还敷衍着,但慢慢的,他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唠叨,怪他们老管自己。随着严家夫妇俩逐渐年迈,家中的财产也全交由了严家小孩。自此,这严家小孩对自己的父母越发刻薄,称他们为“老不死”,并每餐都给他们吃冷饭冷菜。
看着自己今时今日的境遇,再想到隔壁张家如今的幸福生活和自己以前对小孩的管教,严家夫妇后悔不已,只能怪自己没有给小孩立个好榜样,让他学会怎样做人。村民们看到这张、严两家的不同遭遇,都纷纷感叹:“真是‘大做样,细学样’。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教好自己的子女才行啊!”自此,这句客家俗语和这个极富教育寓意的故事便流传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