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 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称为客家、客家人。

客家文化意识特质:
文化意识渗透于人们一切社会行为之中,最能反映其特质的是价值观念,也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和社会交往中据以权衡、判断对自己利害得失的标准。
客家民系经过上千年的流移转徙,散居在全国和世界各地,更由于他们的境遇和所处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文化素质也有差异,因此,不可能笼统对客家文化意识的特质作出全面判断。只能从纵向的历史轨述去寻求客家文化意识的共同点。
客家文化意识主要特征的「四重」、「四轻」,实际上也是客家文化意识中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

其价值观念的内涵是:
「重明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把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及父母的不尊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客家人有这样的格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之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 重孝悌,薄强权」:这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从过去的逃难经历和近代的外出谋生处境,他们所希望的是要和衷共济、平等友爱,对仗势欺人、为富不仁及其它不平等待人的人和事,总是存在若强烈的逆反心理。
「重文教,薄农工」:基于客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到了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他们认为耕田、做工,只是「卖死力」。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又如客家童谣中唱的:「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客家人还在儿歌中也向儿童灌输这种重文教的价值观念。
「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认为「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历史上客家人流落异地谋生,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处于较脆弱的地位,为求生存和立足,他们首先要取信于人,也需要得到朋友以信义相助,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二豕骗、陷害二目信弃义等行为都看作是「小人」之举,并以「亲君子、远小人」作为座右铭。
以上主要是作为
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的种种表现,直至今天,仍然可以在他们的 社会行为中反映出来。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 即客家方言。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客家人来到四川自称所言为土广东话,也"可能"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东话”概念)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英文中与客家等义的单词是 Hakka。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美洲及世界各地。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唐音,至今梅县人仍称客家话为唐音)。粤方言则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闽方言则是晋朝正音,融合瓯闽古音而成(晋音);赣方言则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淮音)。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闽、粤、客等民系经过历代相互通婚,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根据血统来区分。目前大陆地区的民系常以方言作区别标志,海外则以其父系血统的来源为根据。
使用地区
客家方言的分布主要是中华、海外两大部分。客家方言较具影响力的地方,有中华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四川、浙江、湖南、海南等九个省区;海外的东南亚、美洲、环印度洋地区等。

语音特点
(一) 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从客家 话的纽韵调上可以发现古音系统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阐述,因为古音与客音的异同,古今汉语专家在专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从它们共同性的对应关系上谈谈纽韵情况,至于调的问题,对古汉语调类说法亦 不统一,如古有二声、三声、四声说,当今客话五华口语只有三声,无去声,梅县地区其余县都为六声说,就难以考定“古”“客”真相。我认为客方言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 方言无浊声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值得”为“抵得”等等都是属 于
上古语音,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 “zh”、“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这个规律。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见钱氏《音韵问答》)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 或[p]或[m],证之于客话,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 为“补”,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客话中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说:“古音有舌尖泥纽,其后支另,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这话意思是说,今人读“r” 声母的字,证之于客话,客人说“汝(r )”为“你(n )”,读“乳(r )”为“能(n ng)”,读“挼(ru )”为“挪(nu )”等等,这些都说明客话没有“日纽”,日纽在古音系统里应属三十六字母的“泥纽”。
再说客方言的韵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韵部, 如罗 云《客方言·自序》所说“今考客音耕清韵婴声诸字,与真韵因字诸字无以别也;清韵之情、贞、成、盈、呈,与真之韵秦、真、臣、仁、陈,无以别也;青韵之轻、屏、 萍,与真韵之亲音与清同;到臻韵这臻音与精同,就如顾(按:顾炎武)说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这段话说明了客家话韵母系统与古韵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所谓“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是合乎事实的。 客方方韵母具有入声韵尾[- p ]、[ - t ] 、[ - k ]和阳声韵尾[
- m ]、[ - n]、[ -η ]特点,与《广韵》系统相符,但韵尾[-η]在[ Z ] 、[ I ]之后变为 [ -n ]、韵尾[ k ]在[ Z ] 、[ I ] ,“痕”与“真”各别。
(二) 客方言语法特点与古代汉语——这里所谈客方言语法特点,只是举隅之谈,从此透视出客话的构词特点与古汉语有相通之处,并非偶然撮合,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借以说明客话早已形成。

(1)同义复词在古代汉语里早已出现,也不乏其例,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史纪第四》 “数让”条载:“《广韵》曰:`数,让`责也,数让边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所说“连文”“复语”是同义词连用,即是同义复词,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同义复词 的继承应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说“雨笃湿”(即“雨湿衣”),其实“笃” 就是“湿”,“湿”也是“笃”,这是客话中保存下为的上古语音与构词特点,因“湿”是轻唇,“笃”是重唇(见上引钱氏《音韵问答》,客话读“湿”在古音系统里则为“笃”,由此变可见古今客话演变之一斑。客话继承了古汉语同义词复全使用的规律, 今天还保存在口语里;又如客话有“行嫁”一词,事实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义复词,这在古汉语中也能得到证明。《仪礼·丧服》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人曰适人,”《高唐赋》:“赤帝女瑶姬,未行而亡。”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今天客家人说嫁出之人到男家说成是“行嫁”,正是继承了古代汉语这种说法特点同义复合的构词方式。
(2)动词重叠的构词 方式,古汉语与客话无异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行行”是动词的重叠。 表示事物的状态。客话中如说“目昌昌(客音[mau ]”,“眼瞠瞠(客音[ctaN”、“眼 (客话)[cmo]”、“头眈眈(客音[ctBm])”等等构方词
式,非常丰富。
粤西桂南的客家话,在经过数百年的异地发展后,一方面是来自不同省、县的客家话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如哥豪不分,“高老好”等字,原乡大约有两种音韵o和ao,现在基本上合并为o。“周州”等字,原乡本有u与iu两大类,到了粤西和桂南,全部合并为iu。
粤西桂南客家话的核心区范围:广西的玉林市、罗城县、博白县、陆川县、合浦县,广东省的廉江市和化州市,共5个县市。与之相邻的语言主要是粤语,在学术划分片区上分属三大类:高阳片、钦廉片、邕浔片。
1、东南部的是廉江市、化州市,属高阳片粤语。
2、西南部的是合浦县,属钦廉片粤语。
3、北部的是博白县、陆川县,属邕浔片粤语。
下面分析这三大片粤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粤西桂南核心区客家话可能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影响。
1、 三大片粤语大部分有边擦音sl声母。
其周边的客家话有的没有此声母,如博白县新田镇、陆川县横山乡、合浦县公馆镇(下面在出现博白、陆川、化州、合浦名称时省略镇名)、廉江市石角镇等地区,没有sl声母的占多数,说明客家话核心区对这个外来语音有较强的抗拒力。但相对边缘的客家话区则难以避免地受到了粤语的影响,接受了sl声母,如化州市新安镇、廉江市的青平镇。核心区之外的除信宜市外,如高州市、阳春市、阳江市、电白县、北流市、玉林市,基本上都有这个边擦音。
2、高阳片和钦廉片粤语止摄开口精庄知章不分,基本合为一类,无舌尖元音韵母。而邕浔片粤语部分点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南宁市、平南县),精庄知章两分(如南宁市)。粤西桂南核心区客家话周边的粤语如博白、陆川、玉林(城区除外,属勾漏片粤语)属于邕浔片,但目前缺乏相关语音资料。高阳片和钦廉片止摄开口精庄知章不分的特点,和粤西桂南的客家话同,这也是粤西桂南客家话比较一致的地方之一,不同于原乡梅州市属各县有精庄知章不分(梅州市区、梅县)和精庄知章区分(五华县、兴宁县、大埔县、丰顺县),拥有两大类的现象。粤西桂南客家话的精庄知章不分的特点,应该是其自身融合演变的结果。粤西桂南核心区有些地方的客家话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博白、陆川、廉江青平镇。有些地方没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化州、廉江石角镇。没有舌尖元音韵母是大部分粤语的特点,而与之相反,舌尖元音韵母是大部分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因此可以推断,没有舌尖元音韵母的客家话应该是受到粤语影响的结果。至于博白、陆川的舌尖元音韵母,应该是对原乡语音的保留,不可能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
3、粤语大部分方言点,钦廉片粤语无撮口呼韵母[y]。如信宜粤语有,高州、化州、廉江、合浦、钦州粤语没有。而邕浔片粤语大部分有撮口呼韵母[y],如南宁市、平南县、贵港市。粤西桂南核心区客家话周边的粤语如博白、陆川、
玉林(城区除外,属勾漏片粤语)属于邕浔片,但目前缺乏相关语音资料。粤西桂南核心区有些地方的客家话有撮口呼韵母[y],如博白、陆川。廉江和化州没有撮口呼韵母[y],梅州市的客家话也都没有撮口呼韵母。博白、陆川的撮口呼韵母应该是来自包括邕浔片在内的其他粤语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