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母语,是客家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是古代的官话。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支,它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许多特点,因此,客家话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客家话最早的分布地在今河南、陕西等地,它的根在中原。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客家语,简称客语,又称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在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客家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在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客家话历史悠久,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由于梅州是世界客都,梅县更是世界客都的中心,所以以梅县客家话为标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海内外国际客家话节目都是以梅县话来播音。因而在语言研究中,客家语以梅县话为代表。
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的广东人)的客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等)。客语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广东东部(如梅州、河源等)、东南部(如惠州)、北部(如韶关等)和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等地区;而香港、澳门的客家人很多已经改说粤语,不说客语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因为保留了古汉语的很多特点,客家的语言深具中原古风,所以说“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人是“宁卖祖宗田”也“不忘祖宗言”的,就这样才把古代的汉语传承至今。
保留中原古音 “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北京语音的普通话,古代汉语的标准话就应该是古代作为首都的地方方言的音声。客家方言的源出地,客家学界一般认为来源于中原。清末嘉应州(今梅州)人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而守其语言不少变。余尝以为,客人者,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盖考之于语言、文字,益自信其不诬也。”现公认客家话保留中原古音,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我们都知道,西周、秦、西汉、盛唐这些盛世都在陕西西安一带,所以上述朝代古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就是陕西语音。冯秀珍认为,秦朝统一中国又统一文字,其文字自然是以陕西语音来界定;而秦承周制,秦与周的都城都在陕西,所以,秦、周语言如出一辙,因此,秦朝的官方语言无疑就是周朝时期的官方语言。
客家方言又称“唐音”、“客家话”,在冯秀珍看来,客家话源自秦朝时的官方语言,它是一种由北方方言语音(陕西地区)读音、官方雅语词汇构成——具有书面语基本特征——保留比较多古代汉语的语言。由于客家话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内容,从而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研究客家方言要到河南来

河南大学教授曾广平原本是广东人,但他来到了河南,来到了河南大学,他来河南的原因只有一个,河南是客家人的根,要研究方言尤其是客家方言,必须要到河南来。
东南亚研究专家许云樵教授在《客家话音韵研究》一文中说:“客家话最特别,和粤、闽都无关系,与中州音韵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这里讲的最特别主要指两点:一是保留了中州音韵;二是不同于粤、闽方言,也和粤、闽二方都无关系。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以上说明中外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这里的“中州”与“中原”指出一致,这是一个大中原的概念,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等地。
在曾广平教授看来,语言是一种最好的凝聚手段。客家居处,多穷乡僻壤,交通阻塞,这是造成语言稳定性的地理环境因素。此外,客家人历史形成的文化心态也是一重要因素,不讲客家话被看成是忘本叛祖行为,这形成了顽强保持乡音的心理动力。孙中山的祖籍原为陈留,后迁至广东紫金,再迁至增城,最后迁于中山县,待孙中山出生时,已隔七代,他以讲广府话为主,但也不忘客家话,他遇到广州人来访讲广府话,遇到客家人来访,就用客家话会话,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曾广平教授认为,在客家人眼里,语言就是自己的命脉,就是自己的根。而这根的根,在中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