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源流探讨中,对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有人往往只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推断。这种见解一般似有道理。而我们认为对此不能一概而论,人口的迁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全都沿着地图上所示的捷径而迁徙。从武平客家先民所经过的迁徙路线,就说明了这一点。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设县于宋淳化五年(994)。据《武平县志·氏族志》记载:民国30年时,武平居民共有95姓。1987年全县人口姓氏普查,原有乐、伍、陆、尉四姓县内已经没有,另外亿、叟两姓,各仅一人(清代以前入武居民只剩89姓)。但此时比民国30年时新增加了23姓(大多数姓属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关系由山东南下和广东北上来居者,本文未予涉及)。现在共有118姓。 从福建宁化直接徙居武平者共5姓:何、冯、练、夏、薜;先世曾居宁化或其石壁者,除上述5姓外,还有汤、刘、黄、张、李、高、吴、林、马、邓、卢、丘、蓝、曾、温、龚、聂、雷、廖、丁、上官、毛、江、陈、邬、罗、周、胡、曹等29姓。 从长汀县迁来者有汤、刘、余、上官、吴、郑、林、钟、修、涂、蓝、潘、戴、曹、饶、毛、马、巫等18姓;来自上杭县者有卜、丘、包、池、吕、李、邹、陈、张、范、罗、胡、童、赵、高、郭、莫、聂、翁、梁、黄、龚、傅、邓、雷、赖、廖等27姓;来自永定县者有江、苏、卢3姓;来自龙岩县的有石、游2姓;来自连城县有杨姓;来自邵武县有谢姓;来自漳州有蔡姓。 来自江西抚州金溪县有车、艾、邬、洪、董、程、舒、许等8姓;从瑞金来居者有朱、庚、危3姓;澄江来居者有淩姓;石城来居者有连、周2姓。从豫章(南昌)来居者有熊姓;豫章万邑上太来居者有方姓;吉安来居者有王姓;婺源来居者有徐姓;会昌来居者有文姓。 来自广东程乡(梅县)者有严、温2姓;镇平(蕉岭)来居者有曾姓;潮州来居者有彭姓;来自云南寻甸者有龙姓;安徽定远来居者有贾姓;黄山(今安徽歙县西北)来居者有萧姓;安徽滁州来居者有陶姓;江宁府(南京)上元来居者有魏姓。 武平老居89姓中,还有欧、侯二姓,县志只载其迁入年代及其始迁祖,未详其徙居武平前住址,目前尚未得到其它史料考证。 根据地方志、谱牒等资料,后唐天成二年(927),宁化县尹何大郎作为中原汉人第一户从宁化徙居武平岩前开基。宋代迁来者先后有方、熊、冯、石、丘、吴、林、陈、罗、钟、曾、郭、饶、潘、赵、廖、巫等17姓;始迁于元代者有邓、王、马、刘、朱、李、杨、张、练、胡、修、聂、萧、黄、龚、周、谢、蓝、戴、魏、雷、赖等22姓;来自明代者有车、文、上官、卜、包、艾、汤、池、许、吕、危、邬、严、邹、余、郑、范、洪、高、涂、曹、凌、莫、贾、翁、徐、梁、陶、温、董、彭、连、程、傅、薜、欧、侯、舒、毛、童等40姓(其中不少于属于奉调驻屯武平所的军籍);来自清代者有卢、江、苏、游、蔡等6姓。 另有夏、庚二姓,其宗谱只载入迁武平前地址,未详其来居年代;还有清代以前徙居武平的宋姓,今在县内失传,无史料可考。 据1987年农业人口姓氏普查,以上姓氏中人口超过万人的有钟(41039人)、刘(29299人)、林(24622人)、王(21181人)、蓝(17391人)、李(14531人)等6姓;人口超过5千不足万人的有曾(7649人)、赖(7486人)、陈(7390人)、谢(6843人)、石(6549人)、张(6348人)、何(5985人)、吴(5872人)、朱(5690人)等9姓;人口超过千人不足5千的有廖、萧、饶、练、丘等28姓;人口超过百人不足千人的有戴、彭、马、邹、连等28姓;其余18姓的人口在百人以下。 有人认为:"武平既不在九龙溪河沿岸,又不在汀江沿岸(笔者按:其实汀江通过武平县境湘店、桃溪、中堡三个乡镇),与赣南的会昌却只有一山之隔,移民到达会昌后越火星岽进至武平是十分方便的""来自赣南移民越过火星岽后先到武平,多数便在武平落脚垦植,后来者见好地方多已被占,便继续往东,在上杭地方落脚"。然而以上史料显示:武平客家先民辗转南移,最后一站迁至武平定居的89姓中,来自长汀18姓占总数20.22%;来自上杭县27姓占30.34%;来自永定3姓占3.37%。三县合计占53.39%,县志与谱牒记载与宁化石壁有渊源关系的34姓,占武平客家姓氏总数38.20%。而在明代从会昌迁居武平的仅一姓,而现今人口才38有。由此看来,武平客家先民相当一部分从宁化迁出后,由汀江流域辗转迁徙而来。史料记载与推论相反,武平客家先民大量来自上杭,其次是长汀。 客家先民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王仙芝、黄巢起义和元军南下时,从黄河中下游陆续南迁,最后在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定居。避役汉人的南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无需朝廷或地方组织引导,是无计划、无步骤的自发迁徙。有的沿直线迁移;有的循迂回线定居未尚不可。 有人以地理位置推断来自赣南移民越火星岽后到武平,多数便在武平落脚垦植;谱牒的记载并不可靠等。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各地寻根谒祖热潮迭起。武平客家人亦按传承几百年风俗,每当"春分"、"清明"之际,各自纷纷分别到上杭、长汀等上述祖居地祭祀扫墓。这一现象是方志、谱牒记载和口碑传承的印证。固然不少谱牒确实存在作伪之嫌,但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客家迁徙路线,用史实说话还是有其合理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综合整理全网平台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分享并不代表平台支持其观点立场。 客家人,共同探讨客家文化!官方微群,请加小编微信号:kejialm,备注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请进入!【小伙伴们,行动起来,欢迎推荐,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内容不限】 返回首页>> |